一、 发育异常儿童的类型
(一)高危儿
指在胎儿期、新生儿期和其后发育过程中,存在对身心发育有高度危险因素(高危因素)的小儿。前5位的高危因素是:早产、缺氧缺血性脑病、孕期感染、先兆流产、产时窒息。
(二)体弱儿
指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反复疾病困扰,使生长明显受到影响的儿童。主要包括低出生体重,满月体重增长不足
(三)缺陷儿童
指胚胎或胎儿发育过程中,发生形态结构以及功能、代谢、精神、行为等方面的异常。例如:先天性白内障、先天性听觉障碍、先天性心脏病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、苯丙酮尿症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小、先天愚性(21—三体综合征)等。
(四)发育临界儿
指已经出现发育障碍的早期表现,但还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。如果及时发现、早期干预,能恢复健康;如错过发育的关键期,则可能造成或多或少的障碍,例如早期的神经精神发育落后、中枢性协调障碍等。
二、 对发育异常儿童加强保健的重要性
(一)发育异常儿童的潜在危害
发育异常儿童的不良后果包括:脑性瘫痪、智力低下、癫痫、视听功能障碍、心理行为偏异(注意缺陷—多动障碍、抽动症、学习困难)等。如不及早干预,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及其家庭生活质量的同时,必然会增加社会的人口质量负担。
(二)早期干预的价值
2岁以前是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,也是神经功能可塑性最强的时期。从新生儿期就开始监控,做到“三早”,即早发现、早诊断和早治疗,就可以达到使轻症正常化、使中重症轻症化的效果。
三、 早期发现发育不正常儿童的方面(三个方面评价法)
(一)体格发育与营养状况的评价
评价方法用2005年版《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与生长曲线》。
(二)神经精神发育水平的评价
1、了解和掌握儿童早期发育的要点
2、掌握“家庭监测十条”
(1) 手脚经常“打挺”,“异常用力”地屈曲或伸直。
(2) 满月后头老往后仰,竖不起头。
(3) 三个月头不能抬离床面。
(4) 四个月手仍紧握拳,拇指贴紧手心。
(5) 五个月手臂不能支撑身体。
(6) 六个月扶立意地脚尖支持。
(7) 七个月不能发“ba-ba”、“ma-ma”的音。
(8) 八个月不会独坐。
(9) 头和手频繁抖动或整天哭闹不安、喂养困难。
(10)不能好好地看面前的玩具或对声音反应差。
3、日常护理监测
(1) 抱的手感
软弱的、肌张力低下的婴儿,抱时会感到很困难,婴儿似乎会从抱者手中滑下来。
痉挛的婴儿,抱时会有强直感和抵抗感。
(2) 姿势的观察(通常在仰卧位观察)
3个月以上,肌张力正常的婴儿,会自然躺着,并不断地运动四肢,不费力地对抗重力,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。
肌张力低下的婴儿,上下肢党屈曲外展,主动运动缺乏,显得无力。
肌张力增高的婴儿,若处于仰卧位时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,主动运动减少,动作显得刻板。肌张力越高,主动运动就越少,原始反射就越强烈。
(3) 触诊(置于仰卧外,感觉肌肉的紧张度)
若肌张力正常,则手感柔软适中,结实而富有弹性。
若肌张力低下,党手感松软、松弛,对手指的按压较少抵抗。
若肌张力增高,则手感紧张,对手指的按压有较大的抵抗。
(4) 被动运动
① 被动屈曲和伸展被检查者的肢体。
肌张力正常的肢体对被动运动既可做出抵抗,也可做出协同,在一定范围有自控能力。
肌张力低下时,触之松软,被动活动时无抵抗。
肌张力增高时,肌肉硬度增加,被动活动时有坚硬的感觉,对被动屈曲和伸展有明显的抵抗。
② 固定肢体近端,使远端关节及肢体舞动,观察摆动的幅度。
肌张力低下时无抵抗,摆动度大。
肌张力高时摆动度小。
(5) 对称性
注意比较左右两侧上下肢的活动是否对称。
(6) 围巾征检查
检查者一手托住小儿头颈背部呈半卧位,另一手将小儿手通过前胸拉向对侧肩部,使上臂绕颈部,观察小儿肘部位置。正常新生儿肘不过躯体中线。
(三)医学监控
1、监控时间
出生28天、3个月、6个月、9个月、12个月、18个月、24个月、36个月。特殊情况1-4周复诊。
2、监控方法
包括首诊医生的总体检查,以及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神经精神发育测试、发育水平综合评价,向家庭提供早期发展促进的指导方案(健康处方)、对发育偏离者及时予以早期综合干预(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平衡功能等方面)。
四、 了解儿童常见急慢性疾病
疾病类型 |
典型疾病 |
主要危害 |
如何发现 |
先天缺陷性疾病 |
苯丙酮尿症、甲状腺功能低下、先天性听觉障碍、先天性白内障、唐氏综合征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|
智力低下、运动发育落后、视听功能障碍 |
1、产前诊断 2、新生儿疾病筛查 3、新生儿行为神经评价(NBNA测评) 4、医学监控 |
新生儿期疾病 |
早产、窒息、高胆红素血症、低血糖、重试感染 |
智力低下、运动发育落后 |
在新生儿医学监控体系完善的机构就医 |
营养性疾病 |
贫血、佝偻病、营养不良、肥胖、厌食、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缺乏 |
生长发育异常、喂养困难、亲子关系紧张 |
1、定期体检 2、充分利用《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与生长曲线》 |